探微亭林风骨
探微亭林风骨
亭林小学亭林文化研究会理事 吴雨琼
记乍暖还寒时,在金敏老师的带领下,我校亭林文化研究会一行五人,于昆山市第一中学“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的进行了观摩学习。
钦佩啊,昆山市一中!你们是一群以人为本、弘扬先贤、提升理念的智者。
骄傲啊,昆山市一中!你们是传承名师的一面旗帜、闻名遐迩,名不虚传勇者。
以此篇记录这一场探寻亭林风骨的交流旅程,献给贵校张程远老师等具有亭林风骨的人民教师们。
远山,路青,风萧瑟。一中门口,一抹身影正在苍色下翘首,是张程远老师在等候我们。相逢有喜,我们表表示敬意;热泪逐颜,我们风中捂袖,里面皆藏着期待。
初入市一中时,目之所及处皆诗情画意:楼廊层叠,飘渺气韵清入骨,长街赋语,亭林名篇尽刻之。我辈一行,听着张老师
述说亭林先生的趣谈,于事中见理,循循入境。漫步在历史石阶,
瞻仰着亭林先生的雕塑,深追昔年学府门牌,轻抚经世济民重匾,
心生敬畏意翩跹。遥想鹿城学子求学之地,浸润亭林文化,满眼
风骨世情,其景恢弘,其义昭然。
亭林,乃山水之光泽,为世学之长廊,是顾炎武先生的字号,后人称之“亭林先生”。此刻,他的传奇故事皆在我们一行人眼前。
亭林先生,他有苍龙行雨之志,有老树著花之心,他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律学家。涉猎广博,唯以经世之念贯之,致用于实务之,而泽被一方,童叟皆爱。
少年不释卷,亭林湖畔研,秉承务实藏于心,因而一词一论钻于精。当书中内容与平日见闻不符时,少年亭林敢于质疑,博学实练,笃行严思。曾有人戏言之:“此生默背经典书目与对其注释时,怕是亲朋好友遇见都不识,若专注到掉落山谷亦是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种程度,怕是没人能与他相比。”博学于文,明道救世,可谓取之大也,取之实也。
二十五年弃置身,隙驷流萍继著书,称为马背学者。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守一独见求而索坊肆民生。亭林先生曾一日温书二百纸,日知北地路为马,漂泊万里考据学。金老师望着亭林先生那骑马雕塑,眼波横流,说起了亭林先生骑马牵骡行山东的故事。时光很远,远到那年的亭林先生才45岁,为谋民生发展之道却不敌人世艰险,千金被滞,但气节不改,后三访傅山。脚踏黄土的浮萍人,一人一马北游万里,风霜雨雪的孤苦羁旅难见一斑……恍然间时光很近,近到曾经苦寻救亡计谋的艰难日子尽皆浮于眼前的黑白文字中,这里面深印出的还有亭林先生清贞不屈的身影。
沧海横流坚我心,一代人师刻不朽。岁月冉冉,时局动荡,不免华发渐生,他忠于百姓民生,遇到明清交战之地,踏勘地理形势。“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在作《居庸关》诗二首时,他想起惨遭清军屠杀的数百万江南民众,追忆与他一起奋战而牺牲的好友,决不让民族沦亡的悲剧重演之志愈坚。后立说华阴,完成《天下郡国利病书》。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老柏尚可摇新翠,幽花自可茁晚春,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道,心亦将维护民风之实。眼前绿波花堤,教学楼巍,现世安稳,往昔亭林先生一生奔走呼号、著书立说,虽生活在封建社会之动荡年代,虽身处逆境、命途多舛,但他以天下为己任及匹夫有责的精神令我辈学子首肯心折。
国有大儒,谓之炎武,亭林繁花,肩负起沧茫的历史记忆。亭林先生的一生:谋民族复兴之方略,学心知智启世人,济世扶民永流芳。曾留在这片土地上的痕迹,终将在时代洪流中历久弥新。匹夫之责可丈天下,经世之本国祚永存。
准备打道回府时,我们得到张程远老师深情劝勉与赠书。他深研亭林十几载,以书为伴史为友。见我们摸着怀中的《亭林风》等校刊名篇,他笑了,他的笑里绽放出的是喜悦与欣慰,而心前那厚厚的纸页呢?荡漾开的更是我们传承与责任……
亭林风骨,撼桃李万千,助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