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常识,守望真实——陶柳青读第一章《坚守教育的常识》
坚守常识,守望真实
——陶柳青读第一章《坚守教育的常识》
关键词:“道”与“术” “刻苦”与“痛苦” 微笑 真实
自从中心校近三年的读书会活动暂时告一断落,我借此完成的学位论文也顺利结束后,组织共读共写的责任一下子卸了,读书的心思也逐渐散了,我的日常阅读就如同头上的毛一般日渐稀少,如今的日常阅读量甚至比读书会之前还要少,更不用提读书心得的撰写了。每每看着书架上曾经有着几十年感情的“挚爱们”积了灰,甚至霉出了“雀斑”,顿觉自己面目可憎,恶心至极。阅读和学习有时还是需要一定外在压力的,故趁此亭小重整读书会的机会我也想给自己提点要求,逼点动力出来,看看能否重新拾起阅读的习惯,不为别的,就为定期给自己洗洗脑,拓展一下思路和见识,保持学习的习惯和态度,同时证明一下我还没老到呆若木鸡,延缓一下大脑的衰老,看看是否还能思考一些问题。
有老师提到《优秀教师的成长逻辑》这本书谈的太过空泛,没有太多具体实际的学科指导价值,实在有些读不下去。也有说作者莫国夫是语文特级教师,他谈的东西于我们其他学科有何用处?对于前者,我以为我们对读书不能太过功利,就如同作者讲到的“教育似农业“一般,其实教师的阅读学习也似农业,阅读的价值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如佐藤学教授所说的“静悄悄的革命”,一本好书能让我们的思想提升一个境界,能“润泽”我们的灵魂,但我们不要总指望着直接靠它能立竿见影地解决一系列现实面对的问题,我以为不要把阅读看成是速效解毒的解药,而是看成一种营养液或者是鸡汤类的东西,能起到慢慢丰富和拓展我们头脑的功效。武侠小说中靠“奇遇”或突获绝世秘籍让一个毫无本事的无名小卒立马咸鱼翻身成为拥有百年功力的顶尖高手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我盲猜,很多人喜欢看武侠片,可能瞬间获得“白日梦”的快感也是其中一大原因),“功夫”必须如《少林寺》中所拍的那样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才会让日积的量变逐步达到质变的结果。阅读和学习都是一样的道理。对于后者我想如果这书只是讲学科教学问题的话那么格局未免太小了,以这样的格局我们多看看一线教育专家和普通教研员写的东西就足够了。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还需要更深入去了解和感悟一些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呢?如果你已经开始读了,我想肯定能明白作者所写的绝对不是语文学科教学、甚至不是学科教学本身,而是整个宏观教育的科学方法和底层逻辑问题,它是具有通用性和学科普适性的。优秀的教育书籍都会有相通的地方,即都在探寻教育的内在规律,寻找教育的本质问题。我们的学习在很多情况下都过于功利化,恰恰就少了一些对于教育本质的思考。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理是一致的,所谓“大道至简”,从哲学角度说,越是简单普通的词语越能反应我们对教育本真意义的回归和探索,比起那些故弄玄虚光堆砌花里胡哨词语却没有实质内容的所谓流行、前沿教育(越是这样的教育现象往往越容易昙花一现),用普通而简单的语言探寻最基本的几乎大家都懂但却常常被遗忘的教育常识反而显得难能可贵。
“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佛陀的境界,我们都是普通的俗人,处于纷扰的俗世,难免会受环境的影响,也很难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窗台长期不擦会有灰,清水不流会腐,脑子常年不“洗”也会僵,第一章“坚守教育的常识”我以为最大的价值就是定期为我们不断受着复杂环境污染和影响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提供点规范和标准,让我们从迷失中找找教育的本源和其应然的样子,寻一寻自己教育的“初心”,甚至如作者所说的“成为教育常识的捍卫者”。第一篇文章提到的“术”与“道”不禁让我想起之前读刘铁芳先生《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时自己写过的一篇心得——《“器”“道”论》(我说的“器”与作者提到的“术”所表达的都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这两个概念涉及的就是教育本质和具体教育内容、方式和手段的问题,荣幸的是我们所表达的观点倒还颇为相似。日本学者从我国《周易》中的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引出了“形而上学”这个词。简单说就是从有形的东西往上概括便是类似于宇宙真理的“道”,从“道”所引发的所有有形的东西往下便是器皿。既是器皿,必然功能比较单一或者有限。我们很多一线的中小学教育行政机构包括校长、教师当然也包括我们学校以及学校当中的我们,一直以来对教育教学都有一种偏见存在,这种偏见主要当然是受当前教育环境和现状影响,认为直接涉及教育教学的技巧性的东西、知识性的东西才是教学任务中最为重要的,而其他一切都是虚无缥缈、浪费时间的,一旦有人搞些教育实验,就会有人说其吹牛,不务正业,最后成绩拿不出来就是空过门,都是假的。这样的想法带着当前教育很明显的浮躁和功利主义的色彩。难道只有分数才是真的,艺术教育是假的?人格教导是假的?成绩好什么都好,成绩差什么都假?殊不知我们在讽刺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常常会抱怨如今的教育环境多么复杂、存在多少多少问题、出现了多少多少反科学反教育的现象,而自己也只是说说而已,这算不算是五十步笑百步呢?大家宁愿多听听优秀教师的上课、评课,课堂组织模式以及课堂教学中提高效率的教学技巧等(当然这些也是教育技术层面上必须要的,但决不是教育需要的全部或者是核心),而不愿意作一些教育科研,听听当前教育前沿研究者的成果和理论,阅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认为这不实用,天马行空,华而不实,浪费时间。动不动就会问:“这有什么用?大家都懂,看了听了又能改变什么呢?”其实你真的懂吗?这样的话无非就是给自己的不学无术、不求上进、懒惰狭隘找的借口。完全沉浸在教学技巧、知识传授中的教师也许能成为优秀教师甚至特级教师,但我还是认为这样的教师是可悲的,格局不够的,是形而下者。君子不器,我们不该成为一种只有单一抓分功用的唯“术”至上的器皿,更重要的是需要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得直白一点,你干的再出色,如果连自己所干的事业最理想的目标和状态是什么都不知道,让自己成为一个完全受外力操控的机器,哪怕是个效率超高的机器,那也只是一个机器而已,没有思想个灵魂,甚至还有害处。试想一个具有高超杀人技术却无任何是非观念唯钱至上的的冷血杀手带来的恐怖危害吧。多看点书,多学点教育的宏观本质的理论知识,虽然不一定能快速地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技巧,但最起码能让我们的教育头脑更加清醒,让我们清楚地认识自己,明确教育之路该怎样走。让我们摆脱“器”的束缚而有能力寻求更多教育之“道”。只有在正确教育之“道”指引下我们才能更好地打磨和探讨教育之“术”,这样的“术”才是真正为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很多老师也会说,这些道理我们真的懂,但是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那为什么还要反复学习和阅读呢?我想说,懂了却做不到的原因不一定就是外在环境的压迫,更多的是自己的麻木和被环境同化。别人要求学生买课外练习,我怕落后就要求他们买更多的课外练习,哪怕最后根本做不完也来不及讲解;别人占用了不属于自己的课,我怕讲的少了就要占用更多的课,甚至占用学生必要的休息时间,哪怕没有多少实际效果,至少我证明了我在努力我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当前实际的教育环境中一些有待商榷甚至是反教育的现象都已成了常态乃至于平时我们根本没有好好冷静思考一下是否真的对学生身心发展有利。动不动就拿“存在即合理”做挡箭牌,殊不知这话的原意根本不是现在所传的那样,而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存在总有一定的原因,而这原因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完全不合理的,教育大环境太复杂或者有时是太恶劣,这就迫使我们不定期地就要接受先进教育理念的洗礼,接受基本教育常识和规范的约束,调整我们教育行动的方向,暂时减缓我们前进的脚步,好让我们有时间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观念是否科学合理,有不合理的部分需要自己及时纠正和调整。否则,刚刚才有些清醒的大脑很有可能就会被大环境的“毒气”所同化和腐蚀,让自己不知不觉又变轨回原来旧有的错误道路上。所以,年轻的书友加同事们,让我们不时地捧起书本,沐浴春风,在不断提升教育技“术”的同时更好地抓好教育之“道”,真正成为教育常识和基本规律的守护者。
第一章作者还谈到了挺有意思的两个概念——“刻苦”与“痛苦”,同样是苦,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呢?我的理解主要是在学习目的性和人生价值层面上分析的。。“痛苦”是纯粹的受苦,无缘无故,没有目的,说白了就是白白受虐而对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和价值。那么这样的苦又有谁愿意去受呢?而“刻苦”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一种因为渴望产生的内心自觉,是基于目标认同与热爱的持续努力。”“这样的刻苦,学生内心景观是相对完整的。”这就赋予了“刻苦”学习在人生中更有价值的意义,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是非常幸福和有意义的。所有的困难、压力和挫折都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强大和勇敢。而“痛苦”只会将人打垮,给人留下阴影,而没有任何实际有利之处。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刻苦”而非承受“痛苦”呢?我以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目的性引导相当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还要经常给他们做做正确的“思想工作”的原因。只有正确的引导+科学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学生对你又敬又服又爱。同时,要从“全人”发展的角度指导规范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遵守基本的教育常识和规律,少一些“自作聪明”的反教育甚至是反智教育教学行为,维护好孩子的生命健康幸福成长。
第一章中《微笑是成人世界对学生最好的示范》对我的触动可能是最大的,因为它戳到了我的“痛点”,我的脾气秉性原本比较沉稳,不苟言笑、不善交际,加上今年遇到的用我自己的话说是“二十多年教育生涯中最困难的一届”,令我的日常教学变得烦躁且易怒,再没有往日的从容,而学生本来基础就不好,整天见到的又是一个板着脸的易怒的半老头子。对老师没有亲和力,不亲其师当然也难信其道,对老师所讲也不会发自内心的想要跟着做跟着学,对学习自然也没动力,学习主动性不够执行力不够你纵有再好的教育教学方式也是白搭,所以学生的学习就有那么点恶性循环的意思,班级学风、教学质量一直都很难提高。我只能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孩子的“差”已经是这么差了,他们也不是专门为了你而差,他们也不想差,你再去怪他们不负责任、不肯努力,怪家长不管不问也没啥意义,自己的心态必须放平,冷静方能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整心态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首要的;二是我也该尝试如作者所说的超越原始的不苟言笑的“本我”,努力向有亲和力、会微笑的“超我”进发,这也是教师这个特殊岗位给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要学会不断改变和接受新的挑战,学会做专业的超越”本我“缺陷的自己。那么就先从学会微笑开始吧,毕竟“微笑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语言”、“微笑在课堂中最直接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有学习的安全感。”让学生的学习五官有机会得到苏醒和绽放。“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和、温暖、润泽才是师生关系的基本底色。在此基础上,多学会发现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激发其动力,提升其学习水平。等等,如此简单的道理不是大家都应该明白的吗?何况当年的我还那么认真地研读过《静悄悄的革命》,对于“润泽的教室”感悟颇深,内心一直满心期待。可再看看如今自己灰头土脸的教学现状真是不得不让我觉得汗颜和惭愧。被不良情绪长期困扰会让人烦躁、易怒、麻木和愚钝,以至于忘记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和准则,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大家都需要不定期地通过阅读学习来唤醒自己的原因之一。时代、教学环境,特别是人这个要素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再多的经验和方法也不可能找到一条最科学完美、贴合任何时代、环境和人的一劳永逸的教育之路,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进自己,加强学习,时不时地帮自己“洗洗脑”、“充充电”,回忆常识,回归教育本质。
关于“真实”,作者在第一章中专门写了两篇文章,主要是讲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本质理念上完全一致。那么作为我们老师对于自己的学习是否也应该提出一样的要求呢?首要的第一条当然就是“真实”。在前几年而立读书会期间,每次分章节阅读我除了自己写好心得外,基本还会看一看每位青年教师所写的感悟。结果是大概二分之一的老师在创造和思考,四分之一的老师在做“搬运工”和“缝合怪”,另有四分之一的老师是纯粹的应付了事甚至直接做了“打印机”。次数看多了,时间看久了,几乎每跳出一个老师的名字我就可以如查重系统一样立马反馈出这篇文章的大概查重率,基本和系统查出的结果我估计误差不会超过15%。即便在创造和思考的二分之一的老师中真正深入独立用心阅读和思考的老师也不多。这里面当然有工作量、工作压力大,时间和精力不够的原因,但当我们真正想去做好一件事的时候其实不管有多忙总还是能找到时间去做的,何况这个事情是你从内心认可甚至热爱和意义非凡的。对于这个事情我是这么看的,本书内容是由很多短小的文章组成的,虽有内在逻辑的联系但毕竟相对独立,对于我们利用片段时间分多次阅读还是具有完全的可操作性的,同时学校也没有对读书心得的字数提太高的要求,共读共写的重点在于真实的感悟和收获,而不是堆砌了多少文字垃圾。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用自己体验最深的点凝聚概括出一个标题,作为老师再难写也不至于连篇哪怕只有五六百字的小学生作文字数要求的真实感悟也写不出来,那可能就是自己真的没有认真研读了。上周在一次不经意间碰巧看到朱文杰老弟共读的这本书,读的页码不多,只读到20页,但是看过的文章大多有如学习笔记一样圈圈划划的地方,并伴有零星片字的记录。仔细翻翻(我是经过人家同意的哈),有两篇文章后面还各写有几百字的心得,惊喜的是居然文采还不错。我知道文杰不太擅长写文章,经常说碰到写文章就觉得头痛,但这次看得出他的阅读非常用心,没记错的话他还不在必须共读共写的教师名单之中。我想这里面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当然是自身而不是学校的任务布置和压力。在繁忙的工作中还要共读共写,有时确实是比较烦心的,但这要看你怎样看待对此的付出,是“痛苦”还是“刻苦”,希望大家多思考阅读和写作能带给我们的好处,如果对此有进一步的深刻认识,我想你会适当发扬一下“刻苦”精神,给自己提一点学习要求的。
曾经在一次讨论中,我因为看到一些老师的应付了事也提出过对共读共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用的质疑,波波(郭立波)老弟的几句话对我启发不小:这个事情吧,要看你怎么看了,陶老师你自己内心是怎么看待这个效果的呢?你如果认为它有效果它就是会有效果的,如果连你都认为这个没什么作用,那么……呵呵呵呵……。虽然有点玩笑的意味,但我却觉得一语中的,切中了要害。即学习的效果关键在于学习者自身,有时候形式、方法不见得就是最重要的,其中起到决定性的因素还是自己对于学习本身的态度、学习的努力程度和过程。我当然是愿意相信阅读的力量,何况还有共写(及时巩固)的作用,也愿意相信自己的决心,用心阅读和思考必然带来提升和感悟。应付了事当然没效果,用心读写必然有收获。这个道理不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老师的学习都是一样的,这当然也是阅读学习的基本常识和规律,是学习之“道”,是需要我们严守和尊重的。愿大家都能相信自己、相信共读共写的力量,在阅读和写作中坚守常识,守望真实,创造自己幸福和丰满的教育生活,给我们的孩子们“打个样”!当然,我写本文除了让自己参与读写、保持学习状态外,另一个目的也是想以我这块“破砖”引一引大家的“宝玉”,若偶然能激发点刻苦精神与学习动机,那便是我的万分荣幸。废话连篇,算是心得,也与诸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