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倾注深情——雷天月《优秀教师的成长逻辑》读后感

阅读莫国夫老师《优秀教师的成长逻辑》给我一种温暖与理性并存的感觉,细细品味,书中娓娓道来的言语蕴含了一种发人深思的智慧,一种指引我们前行的力量,这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并驱的精神食粮,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想大概如此了吧。

读这本书最后让我深记在脑海中的几个词是“安全感”“倾听”“深度学习”,且前两者同时指向了“深度学习”这个维度,“深度学习”这个概念在读《跟情绪做朋友》这本书时已接触过,今天再读莫老师的《优秀老师的成长逻辑》,对深度学习概念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深度学习要努力实现学科知识逻辑与学生学习逻辑的深度融合,深度学习更具有学科学习本身的完整意义。那如何实现课堂深度学习生态现象的发生呢?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展开今天的论述:

从书本知识到个人知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学习者需要经过还原与下沉、体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过程。只有经过沉淀才能有最后的反思和升华,书本知识才能转化为个人知识。以我平时的课堂教学现象为例来说,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其实是一个个完全不同的个体,学习力、理解力、接受力并不相同,消化知识的时间也长短不一,耐心的等待是有必要的,反之一股脑的认为我教地已经很好了,学生必须全部当堂就得学会,那浮躁和焦灼也就应运而生了。比如今天学习了反问句变陈述句,我讲的透彻不一定所有同学立刻就能掌握,这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学生需要经过一个把理论知识还原生活经验、和同学相互交流时二次体验进而反思升华上浮的一个过程,为此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沉淀的、理解、上浮的过程,承认它的循序渐进,让我们改变一点点,一点点改变,如此师生课堂社会关系会变得柔和许多。

安全感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第二个层次,其实它和生理需要一样属于一种动物性需要,然而就像书中所说,安全感恰恰对学生成长起着基础性作用,只有基础性需要得到满足才有可能产生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如果学生觉得在课堂中感到紧张和不安全,他自然会关闭自己与外界联系的一切通道。他会在自己的身上披上“铠甲”。知识对于当下的他不再是第一需要。此刻学生的大脑的“带宽”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他对于课堂中的学习内容所采取的是‘防御’策略,课堂中‘一本正经’的虚假学习就这样产生了。”

所以,学习是教师生活的主旋律。“好的教学,源于教师的内心景观。”教师是依靠一个人的完整形象工作的。这是区别于其他职业最大的不同。教师的精神气象会无一例外地投射到学生身上。正如手边正阅读的杜威《我们如何思维》说的那样“教师所做的每件事情以及他们采取的方式,都会引起儿童这样或那样的反应,而每种反应都使儿童养成这样或那样的习惯。”所以莫老师也呼吁:今天的的教育迫切需要教师成为榜样,特别是热爱生活、幸福生活的榜样!“

而对于教师如何更新自我、不断学习,莫老师提出的与多数教育专家的观点一致,那就是阅读和写作。他勾勒出名师的成长路线:”读为基础,想为主导,落实到做,升华到写“。周一贯先生曾以”目耕、舌耕、笔耕“来形容自己的专业生活,在周先生的视界里,教师学习的阅读与表达就是一体两面。写作的表层看起来是遣词造句,其实质是思维和思想的深度锻炼。一次完整的写作,因为一定的线索与主题,能够让如砂砾般散落一地的碎片知识,形成一次结构化的表达输出。

“倾听比发表更重要”,课堂倾听文化本质是建立安全、互惠的课堂社会关系。没有倾听为基础的课堂表达容易脱离整体学习的语境,观点会陷入碎片和孤立,学习结果也无法达到最高层次。但倾听是相互的,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师示范性的倾听,教师成为谦逊的倾听者是信赖学生的开始,一个侧身专注倾听的姿态、尽量不插嘴、不随意打断学生发言,呈现的都是一种尊重行为,一种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保护性行为。只有学生感觉自己被充分关注、倾听、尊重,才会萌生主动学习的想法,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想法才会有真正的学习。拿最近的线上教学来说,隔着屏幕的耐心倾听,对学生提问和qq信息的及时回应都是倾听文化的呈现。教师作为课堂关系的首席缔造者,其倾听者的角色有时比讲述者更为基础。

诺奖得住朱棣文说:生命太短暂,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你的深情。,做教师,便选择了做学习的长期主义者。缓慢地,长期的,肯下笨功夫,便可能会带来慢变量的震撼。

世事无常,精进不已,可能是唯一靠谱的人生策略。

 

 

创建时间:2023-11-01